桐花靚靚

班級/幼兒年齡:桐花班/大中混齡

活 動 時 間:90分鐘

設 計 者:黃鈺珺

活動緣起

幼兒認識客家美食,用黏土創作「客家辦桌」文化,「客家」還會讓你想到什麼呢?花也是客家重要的元素之一,而「桐花」又為客家文化的象徵與代表,為什麼代表客家人的花是油桐花呢?

課程目標

認-2-2整理自然現象訊息間的關係

身-2-2 熟練各種用具的操作

學習指標

認-中-2-2-3與他人討論動植物與生活的關係

身-中-2-2-2 綜合運用抓、握、扭轉、揉、捏的精細動作

教學資源

客家歌曲、油桐花圖片、楓林步道和南華林業園區桐花影片和照片、小麥黏土、黏土工具、白膠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老師播放客家版「桐花靚靚」歌曲,介紹歌詞含意,幼兒聆聽後,分享聆聽歌曲的感覺。

發展活動

團討

請小朋友經驗分享,在哪裡看過油桐花?老師帶領小朋友到校園找尋油桐花蹤影。

老師介紹油桐花由來、油桐花種類(台灣的油桐樹大都為千年桐及三年桐)、油桐花花期(盛開期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油桐花花期並為1~3星期)

2.老師說明台灣常見的千年桐及三年桐,和幼兒討論兩種桐花有哪些相同與相異之處。

3.老師利用影片和圖片與孩子分享吉安賞桐花景點:            (楓林步道)        (南華林業園區)

3.T:好美的桐花,我們有甚麼方式能將漂亮的桐花景色記錄下來呢?

4.老師介紹製作桐花的材料、方法與技巧,幼兒也能嘗試進行創作。

桐花製作注意事項:

觀察桐花外觀與特徵

選取合適的顏色和工具

如何展示與呈現桐花作品

二、學習區時間【美勞-黏土區】

1.《桐花製作》:幼兒結合舊有的搓揉黏土技巧進行創作,將桐花創作出來。

2.《景色佈置》:油桐花下的呈現,街道、景物…一一的呈現。

綜合活動

幼兒分享「桐花靚靚」作品,同儕給予回饋,作為修正或努力的方向。

產物館開張囉!

班級/幼兒年齡:桐花班/大中混齡

活 動 時 間:90分鐘

設 計 者:黃鈺珺

活動緣起

校外教學到訪好客藝術村,幼兒將好客藝術村裡的建築物、桐花地磚、百年老樹,在積木區搭建出來,但想呈現更完整的樣貌,於是產物館內的客家美食、客家花布展覽,都將一一呈現在積木區。

課程目標

認-1-3蒐集文化產物的訊息

社-2-2 同理他人,並與他人互動

學習指標

認-中-1-3-2以圖像或符號記錄生活物件的多項訊息

社-大-2-2-3 考量自己與他人的能力和興趣,和他人分工合作

教學資源

好客藝術村產物館內的展覽照片、紙張、筆、黏土、黏土工具、剪刀、花布紙張、海報紙、色筆、美勞工具書

活動內容與過程

引起動機

老師播放參訪好客藝術村產物館內的展覽照片,讓幼兒回顧,並請幼兒分享當時有趣及記憶深刻的人事物。

發展活動

一、團討

老師介紹產物館裡展覽的客家文物(客家辦桌、客家花布製品),讓小朋友對客家傳統文化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小朋友分享我們搭建完成的產物館建築,如何在館內增置這些展覽文物?

二、學習區時間【KAPLA積木區】

1.《設計圖》:老師提供產物館裡的展覽圖片,幼兒將產物館內的展覽文物畫出來,有了初步的設計圖。

2.《展覽文物動工》:幼兒依照設計圖與參考展覽文物照片,討論分析製作的方式,例如:摺紙..等,老師則協助指導並提供材料進行創作。

產物館文物照片參考如下:

3.《產物館開展囉!》:小朋友完成產物館內的客家文物後,設計開展活動布置,例如:製作開展海報、邀請卡..等,慶祝開展!

綜合活動由創作者分享積木區創作的作品,同儕給予回饋,作為修正或努力的方向。

教學內容

一.團討活動

老師播放參訪好客藝術村產物館內的展覽照片,讓幼兒回顧,並請幼兒分享當時有趣及記憶深刻的人事物。

老師介紹產物館裡展覽的客家文物(客家辦桌、客家花布製品),讓小朋友對客家傳統文化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

與幼兒討論如何在搭建完成的產物館建築,增置這些展覽文物?S:用LAQ做、用畫的、用黏土做..等。

二、學習區時間【KAPLA積木區】

1.《設計圖》:幼兒將產物館內的展物,客家食物和衣服包包繪畫出來,形成設計圖。

2.《展覽文物動工》:幼兒依照設計圖與參考展覽文物照片,利用摺紙和剪紙的製作方式做出衣物,客家美食則是沿用之前黏土區的食物,老師則協助指導並提供材料進行創作。

3.《產物館開展囉!》:幼兒完成產物館內的客家展物後,討論製作開展海報,寫上開展日期畫上插圖,慶祝開張!

三、分享活動

積木區創作展覽,由創作者介紹搭建作品,同儕給予回饋,作為修正或努力的方向。

老師播放參訪照片讓幼兒回顧,並介紹產物館裡展覽的客家文物

討論積木區產物館內可以增置的展覽物品,老師協助記錄

將團討內容統整成海報呈現

將設計想法繪畫出來形成設計圖

將黏土區客家美食整理,沿用置展覽館內

以剪紙、摺紙創作展覽物(衣服和包包)

利用迴紋針彎折,折出衣架形狀

將衣服包包晾在衣架上囉

利用雙面膠,將展覽物固定在牆面上

製作開展海報

產物館全景

產物館內部展覽物特寫

創作者分享搭建作品

同儕給予回饋

客家擂茶

活 動 時 間:2月-6月

活動緣起

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據《易經·繫辭》記載,舊石器時代,人類即以植物韌皮編織成網罟(網狀兜物),內盛石球,拋出時以擊傷動物。編織是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後,用手工編織而成,在原料、色彩、編織工藝等方面形成了天然、樸素、清新、簡練的藝術特色。在工藝上,通過運用編織、纏扣、釘串等多種技法,編織成豐富多彩的花紋和造型。

教學目標

身2-2熟悉各種用具的操作動作,建立生活自理技能

語1-3 認識社會使用多種語言的情形

活動內容與過程

團討活動:

1.老師撥放擂茶的影片,讓幼兒欣賞,傳統上擂茶是客家族群招待貴賓所用的茶點也是最普遍的禮節。不論是婚嫁喜慶,還是親朋好友來訪,即請喝擂茶,日常生活,均離不開它。

2.老師介紹擂茶的工具: 擂缽、擂棒。

3.老師介紹擂茶的材料: 黑白芝麻、綠茶葉、花生、南瓜籽粉、糖、米香等。

4.老師示範擂茶的製作過程, 並請幼兒上台操作。

 

學習區時間:

烹飪區:

1.幼兒實際操作製作擂茶。將材料分別放入擂缽中,分別有:黑白芝麻、綠茶葉、花生、南瓜籽粉、糖、米香等。

用擂棍慢慢磨成粉末。

2.製作過程中不斷加入開水,使材料漸漸變成漿形。

3.全部擂製過程約15分鐘,因為在製作擂茶的過程中,須使用雙手力量持續磨。

製作完成的擂茶, 於分享活動邀請全班小孩品嚐。

 

語文區:讓小朋友熟悉的傳統客家點心~擂茶,在語文區認識客家美食的圖片及文字配對。

 

分享活動:

邀請全班小孩品嚐並說出擂茶是什麼味道。

老師撥放擂茶的影片,讓幼兒欣賞

老師請幼兒上台認識擂茶圖片與字詞

老師請幼兒觸摸擂缽

老師介紹擂茶材料

老師示範擂茶的製作過程

老師請幼兒上台製作擂茶

幼兒將材料分別放入擂缽中

製作擂茶須使用雙手力量持續磨

用擂棍慢慢磨成粉末

製作過程中聞聞看味道

用擂棍慢慢磨成粉末

完成後邀請全班小孩品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