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趴趴走

班級/幼兒年齡:混齡

活 動 時 間:4周

設 計 者:鄭瑛美、陳薇

活動緣起

我們從學校操場出發,探索操場上好玩的活動。現在開始要踏出校門,走進學校周圍與幼生生活息息相關的社區,透過觀察與實際踏查,認識社區中值得探索的自然與文化的產物。

課程目標

社-1-5 探索自己與生活環境中人事物的關係
認-1-2 蒐集自然產物的訊息
社-1-6 認識生活環境中文化的多元現象

學習指標

社-中-1-5-1 參與和探訪社區中的人事物
社-中-2-2-3 依據活動的程序與他人共同進行活動
認小中大1-2-2 觀察自然現象的變化
社-大1-6-1 樂於參與各種活動

教學資源

白紙、色筆(不拘)、護貝機、護貝膜,書面紙(各種顏色)、社區中人力與自然資源

活動內容與過程

一、引起動機:
1.事先說明與介紹社區探訪的目的,引導幼生觀察的方向和重點。
2.回顧之前到社區龍鬚菜園的活動。說一說:龍鬚菜的生長位置在哪裡? 龍鬚菜園內還有看到什麼? (葉子、佛手瓜、龍鬚菜) 龍鬚菜怎麼採收呢? 採收時要注意什麼事情? (蛇…)知道龍 鬚菜喜愛的成長環境為何? 觀察龍鬚菜的外型特徵模樣為何?
3.運用影片「韭菜的生長」或照片呈現,讓幼兒觀賞韭菜的生長位置在哪裡? 知道韭菜喜愛的成長環境為何? 觀察韭菜的外 型特徵模樣為何?
二、發展活動(團討時間):
(一.二) 社區趴趴走~出發囉
第一次沿著明義四街出發回到太昌路回到學校。
第二次沿著明義五街出發、明仁三街再繞回學校。
1.沿路介紹(或引導幼生發現)社區中明顯的地標(商店、教會、機構名稱、農田、稻田…等),請幼生觀察與紀錄,老師透過相機協助幼生做照片或影片紀錄。
2.透過影片或照片並結合地圖,引導幼生認識學校四周街道名稱。
(1)生活環境地圖:分組進行討論,並分配各組負責的社區地標,再著手畫出地標(商店、教會、機構名稱、農田、稻田
…等)。
(2)發下裁好的書面紙,引導孩子先將街道名稱書寫後,再將街道圖完成。
(3)將每個人繪製的街道與地標(商店、教會、機構名稱、農田、稻田…等)貼到正確的街道上。
(三) 社區趴趴走~龍鬚菜採收初體驗
1.帶領孩子到校外社區觀察龍鬚菜的生長環境,觀察龍鬚菜的樣 貌。 2.鬚鬚菜怎麼長大的呢?邀請在地有種植經驗的叔叔或阿姨(人 力)分享種植龍鬚菜的經驗,介紹種植龍鬚菜的方法及注意事 項。
3.孩子們進行摘採龍鬚菜的體驗。 4.回教室之後,邀請孩子分享初次採收龍鬚菜的心情,並發現關於龍鬚菜的知識,製成〝龍鬚菜的小知識〞海報。
(四) 社區趴趴走~來煮龍鬚菜
1.龍鬚菜吃哪裡? 怎麼挑菜? 挑菜時手會發生什麼事?(會有綠色汁液乾掉後會留在手上清洗不掉)
2.清洗龍鬚菜。
3.觀賞烹飪龍鬚菜沙拉的影片。接著討論烹飪步驟。
4.大家一起來作「龍鬚菜沙拉」。
(1)先認識鍋具名稱、認識烹飪食材(如:龍鬚菜、油、鹽巴、沙拉醬)
(2)運用食材再次說明烹飪步驟:先煮水→水裡加一點油→燙龍鬚菜→鹽巴少許→燙熟了龍鬚菜→撈起龍鬚菜→冰鎮。
(3)夾起龍鬚菜放進自己的碗中,動手擠出沙拉拌在龍鬚菜中。
(4)分享吃龍鬚菜的感受: 吃起來味道? 咬起來口感?
(五) 社區趴趴走~韭是愛你
1.韭菜相見歡: 提供韭菜實物讓幼兒聞一聞、摸一摸。
2.運用感官接觸韭菜,並練習說出對韭菜的觀察與發現。
眼睛看,練習說出句子:韭菜看起來_______________。
鼻子聞,練習說出句子:韭菜聞起來_______________。
雙手摸,練習說出句子:韭菜摸起來_______________。
3.話韭菜:自己曾經吃過韭菜嗎? 是用韭菜做成的什麼食物呢?
4.包水餃
觀賞包韭菜水餃的影片。接著討論烹飪步驟。
(1) 介紹今日食材: 韭菜、豬絞肉、薑末、醬油、水餃皮。
(2) 包水餃所需用具: 鐵盤數個、一碗水、湯匙。
(3) 開始包水餃。
(4) 將包好的水餃放在餐車上,送去請阿姨幫忙煮,可以看一

下怎麼煮水餃?

(5) 午餐: 吃韭菜水餃囉!
5.品嚐大會: 午餐吃韭菜水餃時,老師還有準備其他與韭菜相關的食物讓幼兒們吃吃看,並說出自己喜愛哪一個? (韭菜水
餃、韭菜水煎包、韭菜鍋貼、清炒韭菜)
6.畫下自己喜愛的韭菜相關的食物,並分享。
三、綜合活動
吉安三寶蹲~
1.請幼兒將這幾周畫下有關吉安三寶農作物的圖片擇一張自己想要的帶在身上。
2.找到與自己帶一樣農作物圖片的幼兒,成為一組。
3.同一組幼兒一起想一個關於自己那組農作物的動作,及口號。
4.遊戲開始,需要邊講出口號,邊做出動作。
5.例如:韭菜長 韭菜香 韭菜吃完吃龍鬚菜。就換龍鬚菜隊說。龍鬚菜捲,龍鬚菜綠,龍鬚菜吃完吃芋頭……
6.最後動作及口號愈一致者那隊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