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幼兒年齡:大象班/4-5歲
活 動 時 間:2堂課
設 計 者:劉姸杉、張琬婷
以化仁國小學區為主的東昌村,原是阿美族人聚居的「里漏社」部落,校園學生目前為多元族群:有閩南、客家、新住民及原民族群,而原民族群以阿美族居多,也因此,校園內總能嗅出原民文化氣息。在化仁的校園裏,我們隨處可見角落一隅的龍葵野菜,或是在雜草堆裏、或是在大樹底下…到這裏教學後才發現,原來這也是文化的一環。野菜與原民族群的生活密不可分,而且還蘊藏祖先的智慧在其中,並且也延伸出野餐文化呢!接著某一天,曾是舞蹈表演用的竹編器具,從被遺忘的角落中堆置一旁,原來已經失去既有用途了,所以需要被清空。老師們將之拾起整理後,期待透過課程融入編織文化給孩子們體驗,甚至我們也可以鼓勵孩子們發揮創意巧思,重新賦予這些竹編器具不同的功能性:從原先的生活用途、舞蹈藝術到現在是不是可以發展出專屬幼兒們的用途?可以拿來進行大肌肉運動嗎?可以拿來當裝置藝術嗎?還是可以有什麼創意呢?在化仁的校園裏,我們期待運用校園內、孩子們輕易就能接觸到的環境題材進行文化課程,也因此我們鄉土課程主要環繞在三個主要文化概念:「野菜文化」、「野餐文化」、「編織文化」,並且在課程中穿插具相關文化背景的專家講師提供自身成長經驗,讓課程能更真實活化,也期待幼兒能以自然而然的方式一窺多元文化的風采!在多元族群融合的課室裏,我們尊重與欣賞不同的族群色彩,並選擇以校園隨處見、唾手可得的題材進行相關文化課程,不僅提供幼兒對所處環境的探索機會,也讓幼兒的學習更具生活化和趣味化。
1. 認識校園裏常見的野菜-龍葵
2. 從龍葵認識植物的基本結構:根、莖、葉、花及果實3. 了解龍葵的飲食文化(1):果實
語-中-1-5-1知道知識類圖畫書的功能認-中-1-2-2觀察自然現象特徵的變化
龍葵、繪本、白板筆、海報紙
引起動機1. 教師展示從校園中摘取的完整龍葵給幼兒觀察,並詢問幼兒知不知道這株植物名稱?在哪裏看過這種植物?有看過的小朋友是否知道它有哪些用途?2. 將幼兒所說的內容記錄下來。
發展活動1. 從繪本「有一棵植物叫龍葵」帶孩子認識了解龍葵
2. 藉由展示的龍葵及繪本讓幼兒認識植物的基本構造及相關文字注音。3. 從活動中了解植物根、莖葉、花及果實的功能4. 尋找校園內龍葵果實-品嚐或延伸到果實汁液進行藝術創作。
果實有綠色跟紫色的,哪一種顏色才能吃呢?吃起來的感覺是?
綜合活動1. 請幼兒將今日活動過程進行分享,並將分享內容記錄形成經驗圖表。2. 思考能否將本次的經驗內容編成簡易兒歌。
延續前2堂課龍葵野菜課程,我們這次不但邀請具相關文化背景之專家進行對龍葵、野菜植物、如何辨識可食用之野菜等等的經驗談,也分享自己曾經接觸過的龍葵料理,讓小朋友票選最想要烹調的一道龍葵料理。接著再帶領孩子實際到校園採摘龍葵(我們這次是要進行莖與葉的料理,所以也要能分辨出哪株才是龍葵不是野草喲,還要知道如何採摘嫰葉等等),並且將採來的龍葵進行清洗、烹煮等烹煮出我們所票選的龍葵料理。
1.知道野菜與原住民的關係2.尋找校園裏的龍葵踪跡3.龍葵料理王~採集、清洗、烹煮、品嚐4.了解龍葵的飲食文化(2):莖與葉的口感
語-中-2-5-2運用自創圖像符號標示空間、物件或記錄行動
認-中-2-2-3與他人討論植物與生活的關係
龍葵、龍葵料理圖卡、烹煮器具、相關食材調味品
引起動機1. 展示前堂活動所產出的經驗圖表,讓幼兒回顧進行過的活動。2. 請幼兒思考校園裏的龍葵會出現的地點是?在菜園裏?雜草堆中?樹下…
發展活動1. 請具相關文化背景之專家分享龍葵、野菜植物與自身的成長經驗如:如何辨識可食用之野菜…2. 野菜的生長特性-不需要農藥、不用刻意栽培…3. 家族裏曾有的龍葵烹煮經驗、料理過的相關食材名稱…
綜合活動1. 將收集到的校園野菜清洗、烹煮、品嚐2. 請幼兒以圖畫語言方式記錄本次學習活動
因為大人們要狩獵採野菜,小孩們就被賦予任務跟著大人們一起活動,小朋友們要負責帶著鍋子、塩巴、打火機,幫忙大人們將辛苦取得的食材一起烹煮。並且坐在傳統藍白條紋的野餐墊上一起享受勞碌得來的美食,融合交織出分工、共享、共好的群居生活,也衍生成為家族團聚的野餐文化。那麼,我們在校園裏是不是也可以是美好的一家人?我們也來進行一場共享的校園野餐活動吧~
1. 探索原住民野餐文化的形成2. 認識早期野餐必備用品及其重要性3. 體會野餐的樂趣-來一場校園野餐趣
語-中-2-3-1敘說時表達對某項經驗的觀點或感受社-中-1-6-2知道自己與他人相同或不相同的生活方式
傳統野餐墊、鍋子、打火機、塩巴
引起動機展示傳統野餐墊、鍋子、打火機、塩巴等物品,先請幼兒說出這些物品名稱?再猜猜看這些東西跟野餐有什麼關聯?
傳統野餐墊
發展活動1. 請具相關文化背景之專家分享自身的成長經驗如:小時大人採集食物時、小朋友負責的工作,這些工作與野餐的關聯性?2. 請幼兒分享自身的野餐經驗3. 來一場校園野餐趣-將幼兒分享之內容形成記錄圖表3-1請小朋友思考在校園野餐時需要注意的事項?3-2校園野餐時需要準備的物品?綜合活動
1. 來一場校園野餐趣2. 回顧與統整:校園野餐與傳統野餐的差別?
生活中常常可以發現不同的編織品,早期的編織文化是為了生活所需而發展出來的,就如校園內我們收集到的竹簍和背簍,編織的素材也是從自然界的植物為主,像是檳榔葉、黃滕、竹子等,不僅天然環保也具實用性。編織是種藝術!藉由校園收集到的編織品,我們來認識一下原民的編織文化,也來體驗不同的編織活動吧~
1. 認識校園內的編織品及其用途~竹簍與背簍
2. 編織與原住民的關係3. 另類的創意發現:編織器具的舞蹈藝術及遊戲方式4. 體會編織的樂趣
身-中-2-2-1敏捷使用各種素材、工具或器材
美-中-2-2-1運用各種視覺藝術素材與工具,進行創作
竹簍與背簍、繪本、色紙條、西卡紙、巧手編織器、毛線
引起動機展示竹簍與背簍,請幼兒分享是否有用過或看過的經驗?如果沒有的話,猜猜看它們的用途是什麼?或是有自創性的用途?
發展活動1. 透過繪本分享認識編織文化2. 想想看,生活中看過哪些編織品?
4. 來一場編織總動員紙條編織毛線編織-純毛線編織、使用編織器編織
綜合活動1. 幼兒編織作品賞析-提供紙條編織及毛線編織步驟圖
2. 教師把幼兒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記錄下來3. 請具相關文化背景之專家分享家族中的編編文化及相關生活用品